您当前位置: 首页-股市 > -正文

上海天文馆门票难抢,现场排队几小时,有人却能轻松进入……

来源: 东方网综合2023-08-03 02:06:38

进入暑假,全国不少博物馆都预约告急。

阿拉的上海天文馆更是很多家长带孩子参观的首选场馆。

但让不少家长头疼的是,一张30块钱的门票,居然那么抢手?


【资料图】

网友的吐槽比比皆是

“上海天文馆的票比演唱会还难抢”

网上抢不到票,不少家长选择去现场排队等票。

却发现有人却能轻松获得门票进馆参观。

这是怎么回事?

7月30日上午10点,记者在浦东新区的天文馆门口看到,现场排队等票的队伍已经一眼看不到头。队伍中,不少都是家长从外地带着孩子特地来打卡。

因为在网上多次抢不到票,只能跑到现场,试试运气。

游客A:网上根本就没抢到,一大早7点钟就过来了。

游客B:小孩要来,我们就来排队了,不知道会排多久。保安说,没有通知不让排,我们就先排着看看。

记者了解到,天文馆目前每天开放约500张线下票,供游客当天购买当天使用。

暑期客流高峰,排队购票的时间少则1小时,多则2-3个小时。

然而有家长发现,这边人群在购票窗口大排长龙,那边穿着统一服装、人数在20人左右的团队却一茬一茬进馆参观。

这样的团队叫“研学营”

市民林先称,他此前多次线上抢票未果,最终通过报名研学营才让孩子参观到了天文馆。

林先生:之前抢了很多次没抢到,都打算放弃了。后来听朋友说,报个研学团队,对方就会帮忙抢到票。费用有498元和698元两种。我很奇怪,这些团队的负责人是如何抢到门票的?

那么这些研学团队的票从何而来?

记者以游客身份购买了498元的"天文馆一日营"研学团。

接到订单,该研学团队的工作人员要求提供参观人的身份信息,

他们将委托第三方平台进行线上抢票,并允诺成功率会达到80%以上。

2天后,工作人员通知记者已经预约到了门票,将由领队带领进行参观讲解。

那么,出票的概率

究竟有多少呢?

电话采访研学团队负责人:以20张为例,大概能出16张。不是假期的周末,是100%出票的。我们也是委托第三方来给我们抢票的。

记者从天文馆方面了解到,自天文馆开业以来,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开展票务合作。研学团队所谓的第三方其实就是黄牛。

其实早在2021年,小坊的同事就曾报道过黄牛代拍代购天文馆门票。

针对这一情况,当时馆方曾与公安部门联动,对黄牛进行打击。

上海科技馆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黄凯:我们后台对异常购票的帐号有一个黑名单机制,对这些黑名单进行封杀,防止它后续买票、退票,防止恶意炒作。

打击过后强制实行了购票实名制,天文馆又对购票流程进行了优化,还规定,线上购票者必须在3天前在原购票平台申请退票,逾期就必须购票者本人在参观日当天带证件去现场窗口退票。

此举就是为了杜绝黄牛倒卖短期票,无成本套利。不过,"黄牛"凭借熟悉购票流程手速快、网络好、设备好等优势,用观众的真实身份信息代为抢票,似乎更难以防范。

发展到现在黄牛通过各种平台的研学营一张30元的门票,不仅加价十几倍销售,而且客源稳定。

记者7月30日在天文馆内观察到,一天有近20支研学团队,每支团队以20人来算,那么保守估计黄牛每天抢到400张票,获利可达十多万。而暑假期间,天文馆已经根据最大接待量,每天线上放票4500张,粗略估算,有近十分之一被黄牛截获。

不仅是天文馆,沪上的不少热门场馆、图书馆,甚至是高校,都被打包进了所谓的研学营,其中大部分场馆在暑假期间都一票难求,也让不少家长只能选择花高价报团参观。

为此,市人大代表认为

面对稀缺的公共资源

多部门应该形成合力

加大对黄牛、

以及网络倒票平台的打击力度

市人大代表陈峰:

是不是真的研习?还是打着研习的幌子,实际上扮演着黄牛,让游客加价购票。对此,我们会不断抓取数据,把这些个人或者机构找出来,再进行处理。

针对黄牛代拍代购门票等情况

上海天文馆曾多次发文公告

表示未与任何第三方网络平台开展票务合作

提醒公众警惕上当受骗或泄漏个人信息

但是,市民游客如果能通过正规渠道买到票,谁又愿意将个人信息,泄漏给他人,并花上10倍20倍的价格才能够进馆参观呢?

热门的公共文化场馆门票

面临着供不应求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7月14日晚专门发出通知,各地博物馆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合理实施预约、限流、错峰等机制,优化调整门票预约制度,切忌“一刀切”。要进一步优化预约流程、畅通预约渠道,保留电话预约、线下购票通道等,满足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预约需求。

评论:博物馆“预约”,不该成为问题

这个暑假,预约,让很多想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感到尴尬和无奈,从北京到各省会乃至地市级的博物馆,都存在这样的一“约”难求。

以往我们也不乏一些很火爆的展览,但是博物馆都没有用“预约”的办法来限制观众。毫无疑问,“预约”是限流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预约”本身也可以有多种方式。“预约”是双刃剑,一方面可服务于博物馆的限流,另一方面也会限制观众的自由参观。

在世界范围之内,参观博物馆要预约的并不普遍,甚至是极个别的——这或许是我的孤陋寡闻,能够举出的事例可能不多。在米兰参观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一直是要预约的,而且通常要提前数月,不仅是限流,还为了秩序;在纽约参观移民公寓博物馆需要预约,这里的预约是一种经营的手段;再有就是像卢浮宫等一些著名博物馆中的特展,因为它的特殊性要通过限流来控制展厅内的人数,比如像2017年卢浮宫的“维米尔大展”就通过预约来限流并抬升人气,当时的卢浮宫需要消除前一年枪击事件的影响。

今天中国博物馆事业正处迅猛发展期,几经努力,各省市级博物馆的观众量都有大幅增加,场馆面积也在不断增大。如今的预约,一方面是疫情时期所采取的特殊方式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激增的观众数量,尤其到了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用预约的方式来限流,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公众参观的不便,“能不能预约得上”成为一种担心,预约不上又催生焦虑。更为严重的是,预约的方式已经下沉到了地市级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本来观众就不多,近几年刚刚有点起色,预约却严重影响到公众与博物馆的关系。

预约给公众带来的种种不便,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来说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比如像很多人的行程计划中原本没有参观博物馆,可在具体行程中可能突然想到去参观博物馆。过去的行程变化并不影响参观博物馆,说走就走;现在因为预约,这种随机性的参访就成为问题,一般来说不可能预约到当天的门票。

在这样一种需要预约的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中,从某些方面来看,对于观众热情的伤害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矛盾,对于在中国为数不多的热门博物馆来说,是博物馆每天接待人数的最高值与具体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当然,有像山东青州博物馆那样通过建新馆扩大空间范围来解决矛盾,但并不是每家博物馆都能用这样的方式。博物馆的“大”总有一定限度。如何不因为预约而伤害观众的观展热情,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参观博物馆的文化需求,是必须要考虑的。

既然(有的)博物馆客流量很大,是否可以考虑通过延长开放的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0小时,甚至增加夜场(或每周一次夜场)?或者于所在的城市给当地居民在每周某个时间段开设专场或特别通道;或者每天设某一个时间段给外地突然造访的游客以具体的方便;或者给那些能够出示第二天机票或高铁票的旅行者以特别的处理。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不是用一种不可破防的铁律来对待观众的不同需求。显然,观众能够自觉走进博物馆,是经过了几十年教育的累积、社会风气的熏染和无数博物馆人多年来辛苦努力的结果。现在的公众有了对于博物馆的依赖,他们想到博物馆中去走一走,看一看。

因为预约而带来的问题,和文物资源在城市中的配置有一定关系,也和博物馆的管理有关联。客观来看,免费开放是增大客流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了让更多需要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能走进博物馆,对于一些热门的特展,或者博物馆内有着重要藏品的展厅,是否可用收费的方式来缓解供需之间的矛盾,这是主管部门需要考虑的。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中,用经济的杠杆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应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在一座城市中,比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其他博物馆并非有那么火爆。如果我们用预约的方式来笼而统之对待社会、对待观众,这种一刀切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博物馆以人为中心、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求研究、关注这之中的不同需求。如何应对不同的需求,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用多样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在我们的城市中,或许观众还不适应去参观各种不同门类的博物馆,他们所知道的只是举世闻名的那些重要发现和重要藏品,因此,这就造成展览资源失衡这样一种独特的景象。比如中国很多旅行者到了伦敦,只知道去闻名于世的大英博物馆,可是,却忽略了英国国家美术馆、V&A、泰特等著名博物馆;巴黎的博物馆很多,人们却都挤在卢浮宫。

因为是慕名而来,人们到了西安就想看兵马俑,就想看历史博物馆,是可以理解的,如同到了北京要去长城一样。实际上西安也有很多值得看的博物馆。那么,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通过预约来调剂确实是为博物馆的管理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只是解决了博物馆的问题,却没有完全解决观众的问题。实际上在一个具体的工作日或者具体的开放时间之内,也并不是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很多观众,需要更精细化的设置来设计不同时间段的预约,或者是随时调剂一些特别的需要。事实上,制度设计往往有一些疏漏,所以,最近爆出黄牛倒博物馆预约票的事件,让人们看到预约的疏漏,尽管难以理解,却真实存在。其核心是供求关系,其本质是管理问题。

在国外参观博物馆,尽管偶尔也会遇到预约问题,然而,当你告知是来自远方的中国,因为预约不上,或没有办法解决票务的问题,是可以通融和商量的。这就如同在广东东莞市博物馆,老人是可以不受预约限制的。对于一些热门的博物馆来说,每天需要通融的参观者并不是太多,并不普遍。而这些博物馆通常都比较大,多三五十人于展厅中是看不出来的。再就是,热门博物馆一般都有常设展和临时展,也可在馆内用人工的方法来调剂那些人数较多的展厅,先让观众进来看看其它展览。除了预约不上,还有很多观众并不知道要预约,但已到了门口,失之交臂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失望。馆方应该考虑到多种可能性,做一些问卷调查,了解到这些失望而归者的具体诉求。

总之,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服务,需要用多样的方法来面对多样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用“预约”两个字来解决全部的所有问题。公共服务应该用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对待这个问题,其本质并非是要拦住观众,而是在敞开大门的同时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如何才能杜绝黄牛从中牟利

更好确保公众能公平获得

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破解游客和市民们

“一票难求”的难题!

来源:东方网综合《新闻透视》、新闻坊、看看新闻、文汇报、上海大调研、网友评论等

标签: